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

十八區之戀。觀塘

第一次踏足鯉魚門,是小六的學校旅行。

學校旅行去的地方,都不外乎是那幾個熱點:烏溪沙、北潭涌、曹公潭等等,而學校舉辦一年級到五年級是日營,到小六才是兩日一夜的宿營。那時候的我們當然沒有現在的小孩幸福(還是不幸),可以在小學時候參加各式各樣的外地交流團,所以能夠有機會與相識六年的同學盡興一個晚上,一嘗逃離父母監管的滋味,興奮的心情至今依然難忘。那裡見證著我人生的第一次通宵,因為房間互通,幾乎所有同班同學都聚集在一起,輪流打乒乓,打羽毛球,玩紙牌遊戲,或是聊天,打 gameboy,吃杯麵和零食;又因為年紀正步入青春期,對異性開始好奇,平日的討論話題也因此圍繞著男女同學之間的互動,還記得有一對比較要好的同學在那次旅行成了大家的嘲諷對象,回想起來也覺得幼稚。

之後初中參加過的音樂營和教會的退修會也在那裡舉辦,但直到高中和父母週末郊遊時,父親指著對岸說,「那裡不就是你去 music camp 的營地?」,我方才知道鯉魚門渡假村並不在大家所說的鯉魚門,而是在越過海峽的另一端,而那天我才第一次踏足真正的鯉魚門。看著油塘新建成的公共屋邨,櫛次鱗比地比對著樸靜的漁村,我感受到香港新舊並存的美好風貌。步進漁港內隨即嗅到一股淡淡的海水鹹味,兩邊的海鮮酒家夾道歡迎,然而時間尚早大都還未開店,繼續沿著海岸線走可以看到更多的村屋,親身觀察和體驗村民的生活,愜意而寧靜,而最有趣的是他們離開鬧市就只有五分鐘的距離,居民大抵也可以透過窗戶看到遠方都市的繁華。

大學時期,機緣巧合下讀了香港作家舒巷城寫的短篇故事——《鯉魚門的霧》,讓文字再次帶我走到海峽對岸的筲箕灣漁村。故事敍述一個水上人重返故鄕的心情,在他記憶與現實之間穿梭,並借著鯉魚門海峽春天的霧,來描繪城市滄海桑田的變化,緬懷一切舊事物的消逝。回顧一下自己也有相仿的感觸,例如現在去外遊,也難與小學旅行的興奮心情相比,想帶父母品嚐鯉魚門的海鮮,父親卻已與我們告別,人生確實是變幻莫測,明白一切都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。

上週末清晨的練習,我隨興地選擇了慢跑來往鯉魚門的漁村,沿著九龍東邊的海岸線漫溯,在汗水和安多芬帶領下,追憶著如霧一般的記憶,那時的天空和海水,很藍。